青春就是那團火──評澳門藝穗的三個本地新世代演出

文章資料

手提箱

2007澳門藝穗節節目之一。從一只平凡無奇的手提箱,探索戰爭裡一個不幸的小生命。 內容簡介:她嫌快樂的童年不夠長,也來不及多咬一口媽媽手製的香甜麵包。路途中,唯一陪伴她的手提箱就像家人,在藍天白雲下輕聲歌唱。雖然幼小的她無法阻擋毀滅的力量,最後遺留在世上的手提箱,裡面仍然留存著無限的愛與希望。

新世代實驗室4in1

2007澳門藝穗節節目之一。「新世代實驗室」是一個公開徵集本土創作的計劃,目的為開放藝穗舞台給澳門青年一輩的藝術工作者,讓他們可自由報名參與其中,並發表其實驗創作。

食飽飯

2007澳門藝穗節節目之一。觀眾於演出期間可吃到叉燒飯。演出以「你今日食飽左未?」作為引子,在永樂戲院旁邊的新橋花園茶座裡,帶領觀眾思考在吃餐飽飯的背後的心路歷程。


參考

劇團:
地點:
日期: 2007.11.16-25

食飽飯首先,《手提箱》充分運用了場地本身的間隔,以演員的出入,讓勞校幼稚園舊址變成了一個記憶的機關,而在日裔導遊的牽引下,在尋尋覓覓之間,觀眾便不知不覺地穿過了時光隊道,回到了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現場。而作為幼稚園的舊址,場地本身的符號空間,很自然便做就了一種「童年」的氖圍,讓觀眾入乎其內。

 

不過,對於場地所置身的人文空間,《手提箱》卻似乎開墾甚少。要知道,勞校幼稚園舊址所身處是澳門數一數二的舊區,而空間本就會說話,若要充分發展環境劇場的可能性,場地所置身的人文空間,也就不能繞過。就此而言,《手提箱》更接近一般的舞台演出,因為舞台的煉金術最終的目的,是把「這裡」變成「不在這裡」。此外,由於演出的主要演區是幼稚園原來的唱遊室,狹長的空間一方面拉開了演區和觀眾的距離,與此同時,也把觀眾席收窄了,結果為演出觀賞增了不少障礙。至於演員在形體與戲偶演出的拿揑上,則仍有不少尚待改善的空間。

 

回到抽象的日常生活空間?
同樣是環境劇場的作品,浪風劇社的《食飽飯》則明確地以澳門當下的現實問題作為探討的主題。《食飽飯》一方面以四個主要角色(飛機師、畫家、賊以及小丑)的前後變化,探討澳門的進一步賭業化對新一代的正面衝擊(四個角色到最後都轉職賭場),另一方面則在演出中加插了不少時事新聞片段、澳門旅遊宣傳片的投影,把現實的聲音直接帶進演出。有趣的是,《食飽飯》對演出場地的運用,亦僅僅侷限在其物理與象徵空間的層次。無疑,借助於演出場地本身(新橋花園茶座)的物理空間特點,《食飽飯》的確便捷地營造了演出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空間」。但問題是﹕這個同時作為符號空間的演出場地,不無吊詭地,指向的卻是一個抽象的「日常生活空間」,而非當下的新橋花園茶座。連帶地,《食飽飯》對現實的批判也就顯得抽空,抽離演出所置身的具體人文空間。

 

本文原刊於《澳門日報》文化演藝版,2007.12.27。

 

演出名稱:手提箱
演出團體:蔣禎耘&凹凸之外
演出日期:2007.11.16-17(20h00-21h00)
演出地點:勞校幼稚園舊址
演出名稱:食飽飯
演出團體:浪風劇社
演出日期:2007.11.24-25(19h30-20h30)
演出地點:新橋花園茶座(永樂戲院旁)
演出名稱:新世代實驗室4in1(《藍色的天堂》、《2049 1219》、《聽。雨》、《牛佬日記》)
演出團體:葛多藝術會、點象藝術協會/1983、晴天娃娃戲藝坊、我們只是臨時組合
演出日期:2007.11.16-18(19h30-21h30)
演出地點:牛房倉庫

劇照:《食飽飯》,浪風劇社,新橋花園茶座(浪風劇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