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當地演出劇目如足跡的《龍田戲班興亡錄》、葛多藝術會的《漂流者》與梳打埠實驗工

張健嫻的作品是一個裝置+行為《一個城市人的假期》,她以一個城市人的自覺和身份,以

這個看似「純粹」的演出,究其本質卻一點也不純粹。在貼近像大三巴這樣的閙市的一間地

開始,演員所飾演的「累人」在街上疲憊地走過,同時快慢有致的舞動著身體,並跟街上的

在狹窄巷弄、有限天井、錯身都要小心奕奕的畫廊、移動式觀賞,觀眾位置本來就不多,但

從踏進工廠大廈的那一刻,我便努力想像自己成一個演員,努力把戲演好。當時我並不知道

首先,《手提箱》充分運用了場地本身的間隔,以演員的出入,讓勞校幼稚園舊址變成了一

文化中心二樓大堂是典型的都會建築空間—簡約明快的線條、乾淨一片的銀灰和冷白,理性

書店的空間像在一個格子,而店裡的書架是一格格的,觀眾就是置身於這個一格格的微型劇

舊消防局就是我們觀眾的集合地,提著收音機、踹著單車的先生為演出作了序幕,他說了關

《拾遺記》不單從環境中抽取元素,以劇場的魔術挪玩轉化之,它更探勘到環境本身或環境

跟台灣一樣,「綿羊仔」是澳門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在澳門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它本身就有

幸而,在個多小時的片段拼貼中,性別不性別,當下不當下都屬其次,可看到的只是參與者

該項活動的首部份表演《最後晚餐》於晚上十一時半在石頭公社社址舉行,演出時電視正現

在巴士彩排路面試行中,當年情今日事,是我們的創作話語:龍華茶樓今日仍有一群依然故

站在路的兩旁看演出,時刻要被左右方馳至的汽車干擾,交通警叔叔又不斷「吹雞」驅趕慢

看這次表演/展覽,實在感受良多。還有其他非常精彩的展品與演出片段,恕未能盡錄。有

第 2 / 2 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