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藝穗──《拾遺記》的雙重世界

文章資料

拾遺記

澳門藝穗2001之委約節目之一,並同時為一個國際藝術交流演出。一個與「流水」有關的作品, 以「水」 喻意生命和宇宙,作品充份與環境配合,與天地同呼吸。集本澳年青藝術家及外地藝術家的一次交流創作,結合裝置作品、電腦影像、電子音樂等,在文化中心的水池上產生獨特的視覺效果。


參考

劇團:
地點:
日期: 2001.11.02

拾遺記

《拾遺記》,石頭公社,澳門文化中心戶外瀑布(石頭公社提供)

《拾遺記》不單從環境中抽取元素,以劇場的魔術挪玩轉化之,它更探勘到環境本身或環境的一些構成元素(「圓」)的底層,釋放出種種深層的文化記憶,並結合到選定的主題上。

當然,《拾遺記》的觸覺也有伸延至場地四周的環境。我們知道,文化中心外瀑布面向的,正是連接澳門市中心和氹仔的友誼大橋,以及橋下的港灣。從這個外在環境開始,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創作人如何以在上半場出現的風車機動裝置,配合自港灣(向上)吹來的習習涼風。
然而,下半場當瀑布開啟,人工的泉水一波一波的滾流至接近港灣的瀑布底部,表演、場地以及場地四周的環境終於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結合:水向海流,原本不過是人工物的瀑布彷彿變臉了,一條大自然的溪澗/江流,隱然現身;而形象地說,《拾遺記》所拾之遺,正是這樣一爿令人寧謐的流水。流水不在人工的城市以外,它就在城市之內某些被遺忘的角落。
怪不得除了「圓」之外,在《拾遺記》中經常反覆出現的,正是一個又一個既疊合又分離的世界:當創作人在場地內,以簡約的肢體、視覺、音樂詞彙,企圖創造出一個寧謐的境界時,奔馳的汽車不正自場地外的馬路滾滾而過?
在太極的安閑、流水一樣的動作的間隙之間蠢蠢欲動的,不正是一副副都市生活中的緊張肢體?而當演員緊張的來回跑圈時,原本是代表了寧謐的「圓」,也不那麼寧謐了。當然,《拾遺記》在表演時間的安排上(下午六時至晚上七時三十分),也很具體地把日與夜所代表了的兩種很不同的狀態連接了在一起:由日到夜,由工作到休息,由澳門市中心到氹仔(澳門的住宅區)──《拾遺記》所展現的是一個複合的雙重世界。

本文原刊於《澳門日報》,2001.12. 18。
演出名稱:拾遺記
演出團體:石頭公社
演出日期:2001.11.2(18h00)
演出地點:澳門文化中心外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