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遺景點演齣好戲,然後呢?──談藝術與公共空間

文章資料

影落此城

本地原創文學舞蹈劇場,以本地詩人玉文的作品為藍本,結合多種藝術媒介把飄逸的文學妙思作多角度呈現。

漂流者之屋

第22屆澳門藝術節節目之一。從記憶出發,結合多媒體環境劇場特色,在一段段真實的口述歷史中,跡尋鄭家大屋近半世紀的滄桑變遷,為時代立下見證。

鄭家花月夜末央

第23屆澳門藝術節節目之一。演出以廣東南音娓娓道出歷史陳蹟;無伴奏合唱探索舊居故事;中國古典舞與疑假似真的舞影交錯穿梭,帶領觀眾遊走古蹟;古老樂器“笙”結合中西樂器奏出古宅新音,與融合中西風格的大屋共鳴反響。


參考

劇團:
地點:
日期: 2011.05.06

鄭家花月夜末央

在澳門,一些環境劇場利用世遺景點作演出場地,但卻未必有跟歷史景觀與社會文化對話。這種演出通常仍然是「好feel」,但那公共空間其實只是美麗的佈景板,演出之後,你不會對那片空間有更多了解與反思。另外的情況是,這些作品雖然在公共空間中擺放或進行,但其藝術手法卻令它跟市民咫尺天涯。也就是說,創作人並沒有因為所屬的城市空間而調整其創作手法,用的很多時仍是沒法跟大眾溝通的風格,以至作品最後仍然是小眾藝術,就算在公共空間都沒法收到「公共」之效。

還有第三種情況,是某些創作人抱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以「藝術拯救世人」之姿進入公共空間──尤其是一些被認為文化水平較低的地區;藝術家一心想要教育、甚至代表當地居民,卻不知藝術要生根於社區,而非外來者可以輕易引入。以上三種情況,都使得藝術雖然利用了公共空間,但卻沒有真正釋放藝術的公共性。非常多在公共空間的藝術,都仍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

本文原刊於《牛杂》02十月號,2012.10,牛房倉庫出版。
演出名稱:漂流者之屋
演出團體:足跡
演出日期:2011.5.6-10(20h00)
演出地點:鄭家大屋
演出名稱:鄭家花月夜末央
演出團體:梳打埠實驗工場藝術協會
演出日期:2012.5.25-27(19h00)
演出地點:鄭家大屋
演出名稱:影落此城
演出團體:石頭公社
演出日期:2012.9.21-23(20h00)
演出地點:何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