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偉(雞比)訪談記錄

文章資料

訪問/問卷

收錄於《慢走,澳門:環境劇場二十年》 書冊結集近三十篇劇場評論、創作人、演出者、製作人的私密訪談,結合演出劇照,場地照片,地方文化歷史說明等,透視近二十年來澳門劇場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 「環境劇場」近二十年來是澳門劇場發展的一個獨特現象。澳門劇場文化學會將於十一月出版《慢走,澳門:環境劇場20年》文集,結集近三十篇劇場評論、創作人、演出者、製作人的私密訪談,結合演出劇照,場地照片,地方文化歷史說明等,透視近二十年來澳門劇場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 在文集發行同時,出版單位將於澳門南灣舊法院大樓舉辦展覽「行街睇戲」澳門環境劇場文件展。透過圖片、文宣、道具、錄像等,重訪二十年澳門環境劇場「事發現場」,並展示澳門劇場與城市發展共生的獨特性。 展覽於十一月二日下午三時開幕,開幕式邀得香港劇評人小西、本澳劇場創作者郭瑞萍、盧頌寧等以不同角度分享澳門環境劇場的創作現象。展期至十六日,開放時間由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查詢:(853)28351572或macautheatre@gmail.com。 發售地點 香港:實現會社/mccm bookshop 台北:唐山書店/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新北:有河Book/永和小小書房 高雄:三餘書店 花蓮:時光二手書店/時光1939 澳門:連勝街no.47 art space/边度有書/悅書房/澳門文化廣場


參考

劇團:
地點:
日期:

有關初次接觸環境劇場

S:第一次接觸環境劇場是甚麼時候?

何:我有參與93年的《大話西遊》,是負責音樂創作,但沒有做現場的音響設計等技術性的部份。我本身是以音樂創作為主的,直到2000年在綜藝二館擔任《耶穌、孔子、約翰連儂》的音樂總監時,我們需把演區和觀眾席的位置調換,所有的音響和燈光也需臨時作大幅度的調校,但當時我們都沒有相關的經驗,只好硬著頭皮去做,這個演出後,我就決心去香港演藝學院修讀「音響設計及音樂錄音專業證書課程」,這是我人生的轉捩點,使我由當初從事音樂創作與音響設計的比例從九比一,至現在以音響工作為主。

另外,《大話西遊》是我另一轉捩點,我因而認識了大鳥(許國權),開始參與更多劇場的創作,之前我是認識音樂範疇的人為多。

 

有關環境劇場的創作

《大話西遊》,1993年

S:你在《大話西遊》裡與劇團是一次怎樣的合作?

何:大鳥想我為這劇創作歌曲,其實我當時真的不太懂如何融合音樂和劇場,我用電腦做了一些samples給他聽,現在想起來是一次很初階的合作,因為演出前我是沒有看過排練的,音樂是否適合我也不太肯定,但從這次以後,我開始知道做法是如何。

S:在香港修讀課程後,在澳門參與的第一齣環境劇場是甚麼?

何:我回來後第一齣參與的劇場是《暗戀桃花源》(戲劇農莊),但若是環境劇場的話就是近十年、八年的事了。我不太確定第一齣是哪一齣,因為很多演出我都可能牽涉到的,但我記得02年我有參與《蘭陵王》的音響設計,演出在氹仔碼頭花園,那次製作的難度不算太高,因為它也是一般的觀演關係,只是把這樣的結構放到了戶外。

04年我開設了音響公司,所以之後在劇場中我的角色也有了變化,有部份的演出只是由我的公司提供音響設備,並非由我擔任音響設計。在負責音響設計的經驗裡,我印象中較深刻的是2006年在文化中心二樓演出的《聽風的卡夫卡》,觀眾不會是坐在固定的觀眾席,而是四處走動的。

 

《聽風的卡夫卡》,2006-2009年

S:《聽風的卡夫卡》裡,演員的數目眾多,也有很多肢體動作,在音響設計方面,你是如何配合?開始時是如何著手?

何:首先我必須知道整場演出的內容,以及每場演區的位置,因為環境劇場是需要使用環境的現場因素去幫助演出、加強演出效果的,必須不斷嘗試,例如某些場景是隔著物件如石頭、玻璃窗等,於是我會想能否用物件反射來營造較模糊的音響效果,製造遠距離的感覺;文化中心的整個大堂是有較大回音的,所以我嘗試用這種回音特質來安排喇叭的擺位。

具體場景裡細緻的部份我也記不清了,但記得整體來說我是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因為每次的調整也未必能使導演滿意,需不斷和她討論和商量來調校音效。

 

《漂流者之屋》,2011年

S:2011年的《漂流者之屋》裡,演員和觀眾需要穿行鄭家大屋不同的方位,有些演員坐在窗邊唱歌,有些要進入水巷演出,是如何設計音響的?

何:我記得在《漂》之前,我也有參與過這裡非劇場的演出,但不像這齣劇那樣,需要很細微地走到每個位置去考慮安排,帶出不同的感覺,這與之前《聽》一樣,需要和導演不斷討論才行的。在環境劇場裡,有些地方音響真的很難全部覆蓋,於是我們就以主題出發,需要顧及觀眾經過時的效果,例如在水巷裡用音響模仿房間裡傳出歌曲聲,可能不是全部觀眾能聽清她的歌聲,但也能隱約地聽到。

S:在鄭家大屋的古建築裡,回音可能較大,設計時有遇到很大的困難嗎?

何:不算有,我都是因應不同的環境去設計的,例如在一些房間,當然我們很難完全去除所有的雜音,但導演也會明白效果不能如正規劇場,所以和他們的溝通是很重要。

S:這次演出遇到雨天,如何調整和克服?

何:嗯,其實是很難的,但凡做環境劇場就有這方面的限制,首先要和導演商量好下雨的計劃會是怎樣,是取消還是縮小在某個範圍演出,當然能在有屋簷的地方演出是最方便的,但若他們也想保留原有效果,就盡量想方法去安排喇叭或燈光的位置,或包裹器材。

事實上我作為音響設計和音響公司的負責人,兩者是很矛盾的,因為音響設計的要求愈高,音響設置就愈難,兩者成正比,所以我要盡量取得平衡,希望能用簡單的方法去做到所需效果。起初我做音響設計時,是想得非常細微,但結果未必是觀眾能感受到的,所以漸漸我也領悟到需把事情簡化,同時也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很需要經驗的累積。

當然也要看合作人員的要求,例如某些燈光設計對射燈的效果是有堅持的,若下雨的話戶外的射燈可能會全部熄滅,所以也要「搏」一下。

S:你也參與了多年藝穗節的音響設計或提供音響器材,一定會遇到暴雨等天氣因素的影響,是否也造成過較大的損失?

何:有,我記起2007和2009年時在勞校幼稚園的演出,場地是漏水的,下大雨後地上有積水,令器材有損毁;2011年刃記樂隊在松山的音樂會《空洞.留言》也遇到一場暴雨,那場音樂會也加入了劇場的元素,但演出時雨愈下愈大,最後只好在篷裡演出,是有點失望的,但實在沒辦法。我作為製作,要放棄預期的效果,是很無奈的,當時我心想這個節目有可能要取消了,但無論如何也想盡方法去完成。

 

《影落此城》,2012年

S:《影落此城》的演員需較清晰地唸讀詩人的作品,對音響的要求是否也較高?

何:對,戶外的變數會造成較大的影響,例如在戶外,人自然會多汗,咪高峰會容易變濕而影響效果;而且當時因為圖書館日間需開放,我們每天都要重設 panel(調控面板),重新去調校,挑戰挺大的。

其實做環境劇場是辛苦的,可能是因為我也有一些劇場經驗,會支持這件事,不然若以音響公司的角度來說,環境劇場是有難度的,需要跟進的事也很煩瑣。

 

S:環境劇場的變數很多,也遇到不少障礙,為何也會想繼續參與?

何:當然環境劇場對音響器材的損秏會較大,這是在於音響設備方面。但在於音響設計的角度,可能是因為我喜歡「玩」吧,在不同的地方會遇到新的可能性,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喜歡玩是大前提,才能繼續下去。

 

有關環境劇場的整體看法

S:總體來說,你覺得澳門環境劇場的現況和未來路向是如何?

何:澳門劇場的技術是很需要向外學習的,因為一直以來劇團的技術配合都是以本地人員為主,外地的知識能催化本地技術的成熟。另外,我覺得需嘗試更多的環境劇場,澳門是一個特別的地方,有些地方在外地是很難做到的,例如有次藝穗節曾用過放水的游泳池演出,我是覺得有趣的,繼續發展和推動是好事。

 

何嘉偉

照片由被訪者提供

何嘉偉

綽號「雞比」(Gaby),獲得澳門理工學院音樂教育專業高等專科學位,香港演藝學院音響設計及音樂錄音專業證書。創立本地非牟利音樂團體「澳門音樂力量」。

 

記者/記錄:梁倩瑜(S)
訪問日期:2013年7月1日
訪問地點:何嘉偉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