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誠問卷記錄

文章資料

訪問/問卷

收錄於《慢走,澳門:環境劇場二十年》 書冊結集近三十篇劇場評論、創作人、演出者、製作人的私密訪談,結合演出劇照,場地照片,地方文化歷史說明等,透視近二十年來澳門劇場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 「環境劇場」近二十年來是澳門劇場發展的一個獨特現象。澳門劇場文化學會將於十一月出版《慢走,澳門:環境劇場20年》文集,結集近三十篇劇場評論、創作人、演出者、製作人的私密訪談,結合演出劇照,場地照片,地方文化歷史說明等,透視近二十年來澳門劇場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 在文集發行同時,出版單位將於澳門南灣舊法院大樓舉辦展覽「行街睇戲」澳門環境劇場文件展。透過圖片、文宣、道具、錄像等,重訪二十年澳門環境劇場「事發現場」,並展示澳門劇場與城市發展共生的獨特性。 展覽於十一月二日下午三時開幕,開幕式邀得香港劇評人小西、本澳劇場創作者郭瑞萍、盧頌寧等以不同角度分享澳門環境劇場的創作現象。展期至十六日,開放時間由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查詢:(853)28351572或macautheatre@gmail.com。 發售地點 香港:實現會社/mccm bookshop 台北:唐山書店/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新北:有河Book/永和小小書房 高雄:三餘書店 花蓮:時光二手書店/時光1939 澳門:連勝街no.47 art space/边度有書/悅書房/澳門文化廣場


參考

劇團:
地點:
日期:

你覺得甚麼是環境劇場?

對我來說,演出進行的空間對於演出本身帶來不可或缺的影響或元素時,演出便可歸類為環境劇場。其實環境劇場的概念很概括,這並不特指非劇場的演出,如戶外劇場演出;即使在澳門一些常用的演出空間(如牛房倉庫、足跡實驗劇場等),其獨特的環境及格局會令作品在創作上,特別是呈現上有進一層的意義, 但在其他地方再進行演出時, 環境對演出的影響便會改變, 以至觀眾得到的感受便會不同。

 

請問你曾參與的澳門環境劇場有哪些?

2006年,我第一個參與的演出便是環境劇場──石頭公社的《聽風的卡夫卡》, 當時是在澳門文化中心二樓公共空間上演出的;之後跟著同一個作品的不同版本於2008年到泰國、廣州、2009年在北京,及澳門青洲演出。還有便是2011年參與足跡的《漂流者之屋》及2012年參與文化中心主辦的《處處是舞台‧丹麥交流計劃「環境劇場」》的澳門呈現演出《當下‧此刻‧Here》創作及演出。而由於我對環境劇場的定義, 其實在我參與第二、三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時的創作也算是其中之一。

 

其中最深刻印象的是哪些作品?為甚麼?你擔任的角色是甚麼?

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聽風的卡夫卡》, 跟著演出到過不同地方, 演出內容、結構因地點和時間而演化了不同的版本, 單是語言也有英語、國語及廣東話。在最初參加這個演出前我從沒有任何演出經驗,現在回想起來好像做夢一樣, 我也同時跟著成長。

 

在參與的環境劇場中,有甚麼難忘的事情?(如當中的困難和得著等)

其實每一次在戶外環境劇場的演出都是一個特別的體驗,難忘的事的確有很多, 戶外演出最怕的是天氣情況, 除了怕下雨,還有熱和冷。除天氣外, 便是突發事情特別多, 演出期間不能預料的事情也要立刻在演出中作選擇。而且, 環境演出與觀眾的距離與關係有時可以很近, 這樣對演員也是一個考驗。而去年在丹麥的交流中,了解到環境劇場需要對演出地方的歷史有一定的認識,對人文也要有一定的了解,這些可以很影響創作者的選擇。

 

對比較正規的劇場,使用環境劇場的優缺點是甚麼?可否具體從參與的劇場中舉例說明。

對比正規劇場,我想環境劇場有更多的可能性,製作上可以很簡單,不用燈光、音響亦可成事。這是因為環境本身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支持演出所需, 記得在澳門行人隧道中作練習時,嘗試挑戰演者(我)與行人(第三方)之間產生關係。只是簡單的靜止已足夠讓行人在行為上有所改變,而這樣類型的作品在正規劇場是無法存在的, 總不能於舞台上出現真正的行人吧。而環境劇場所存在的可能性亦會是其缺點,因為不能確定的因素會直接影響演出的進行。以上的例子, 因為演出的目的在於放大行人與演者的關係, 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 在一段時間的測試後可以預計不同情況;但在真正展現練習的當日除下雨外, 便是觀眾的出現直接嚇壞了行人,他們不願通過行人隧道而直接影響設計的原意。這亦帶出環境演出觀眾人數的問題, 在不影響環境的情況下環境劇場的觀眾肯定不及正規劇場的多。

 

你認為環境劇場在澳門出現的原因是甚麼?現況和前景是如何?

環境劇場的出現除了澳門正規劇場空間不多外, 有些演出是希望可以對外開放從而接觸更多人群,不想困在黑箱中便要尋求新方法吧。而現在除了每年的城市藝穗節的節目中找到公共空間的環境劇場外, 個別團體亦開始嘗試以社區環境的方向製作演出;而且年青的創作者亦開始嘗試這類創作,應該是好事。對於前景其實沒有甚麼看法。

張楚誠

被訪者:張楚誠

石頭公社成員。曾參與之海外交流計劃包括2011年台灣身體氣象館與牛房倉庫合作之《黑洞3》、2012年參與澳門文化中心之《處處是舞台:丹麥交流計劃》。近年參與之環境劇場演出包括:《聽風的卡夫卡》、《漂流者之屋》、《當下‧此刻‧Here》等。

問卷收回日期:2013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