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碧問卷記錄

文章資料

訪問/問卷

收錄於《慢走,澳門:環境劇場二十年》 書冊結集近三十篇劇場評論、創作人、演出者、製作人的私密訪談,結合演出劇照,場地照片,地方文化歷史說明等,透視近二十年來澳門劇場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 「環境劇場」近二十年來是澳門劇場發展的一個獨特現象。澳門劇場文化學會將於十一月出版《慢走,澳門:環境劇場20年》文集,結集近三十篇劇場評論、創作人、演出者、製作人的私密訪談,結合演出劇照,場地照片,地方文化歷史說明等,透視近二十年來澳門劇場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 在文集發行同時,出版單位將於澳門南灣舊法院大樓舉辦展覽「行街睇戲」澳門環境劇場文件展。透過圖片、文宣、道具、錄像等,重訪二十年澳門環境劇場「事發現場」,並展示澳門劇場與城市發展共生的獨特性。 展覽於十一月二日下午三時開幕,開幕式邀得香港劇評人小西、本澳劇場創作者郭瑞萍、盧頌寧等以不同角度分享澳門環境劇場的創作現象。展期至十六日,開放時間由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查詢:(853)28351572或macautheatre@gmail.com。 發售地點 香港:實現會社/mccm bookshop 台北:唐山書店/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新北:有河Book/永和小小書房 高雄:三餘書店 花蓮:時光二手書店/時光1939 澳門:連勝街no.47 art space/边度有書/悅書房/澳門文化廣場


參考

劇團:
地點:
日期:

你覺得甚麼是環境劇場?

沒有表演區及觀眾席,表演打破傳統文本及舞台局限,走出劇場並在任何的空間內演出,觀眾亦可自由選擇想要觀看的位置欣賞。演員多與現場環境的空間、聲音、人物、物件去創作,以及在表演中與觀眾之間面對面作即興互動的交流,是個多元且多變化的演出。此外演出可融入社群,再不是那些買票的觀眾才可看到。

 

請問你曾參與的澳門環境劇場有哪些?

2003年澳門藝穗節的《禁葬──安帝崗妮》

個人創作為 2009年澳門城市藝穗節的《如果在聖庇道街,一個累人》

 

其中最深刻印象的是哪些作品?為甚麼?你擔任的角色是甚麼?

《禁葬──安帝崗妮》,演出場地是氹仔湖畔花園休憩區空置的難民營,現已改建為經屋。當時我是擔任演員。印象深刻的是整個環境,場景就是兩排一列長,每排有十多間的兩層破爛石屎屋。兩排屋中間是一條又寬又長的沙地,旁設有一條闊寬的水坑。演員要在這個大的環境裡演出,聲音、體力以及觸感必須放到無限大。

 

在參與的環境劇場中,有甚麼難忘的事情?

難忘的是考驗演員在環境以及觀眾欣賞時,如何作即時適當的反應。記憶中有次工作人員協助拿著收音機在現場播放音樂,由於演出場地停泊電單車及觀眾太多,走道太窄,工作人員不小心摔倒,音樂停止。此刻就是考驗演員的臨危不亂,在現場環境即興發揮創作的精神。另外天氣也是令人擔憂的事,演出前還下著毛毛細雨,幸好演出時已停雨。

 

對比較正規的劇場,使用環境劇場的優缺點是甚麼?可否具體從參與的劇場中舉例說明。

優點是空間能多元化的運用,不用花費太多金錢特別去製作場景。例如《如果在聖庇道街,一個累人》帶觀眾從街道走進一間地舖。在觀眾走進地舖之前,想與觀眾有種空間隔離的感覺,於是借用地舖門口的一大片玻璃門,做了隔離視覺影像的效果。

缺點是突發事件比在劇場內的多,例於天氣會嚴重影響演出的環境,要作出很多的調動或修改。

 

你認為環境劇場在澳門出現的原因是甚麼?現況和前景是如何?

原因是澳門劇場少。現時外面仍有很多環境空間可給人自由地選擇及創作,相信是有待發展的。

林嘉碧

被訪者:林嘉碧

自由身劇場設計工作者,小城實驗劇團成員之一。97年接觸戲劇至今。曾擔任演員、佈景、服裝、平面設計、裝置藝術及視覺美術指導等。

問卷收回日期:2013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