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詠欣問卷記錄

文章資料

訪問/問卷

收錄於《慢走,澳門:環境劇場二十年》 書冊結集近三十篇劇場評論、創作人、演出者、製作人的私密訪談,結合演出劇照,場地照片,地方文化歷史說明等,透視近二十年來澳門劇場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 「環境劇場」近二十年來是澳門劇場發展的一個獨特現象。澳門劇場文化學會將於十一月出版《慢走,澳門:環境劇場20年》文集,結集近三十篇劇場評論、創作人、演出者、製作人的私密訪談,結合演出劇照,場地照片,地方文化歷史說明等,透視近二十年來澳門劇場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 在文集發行同時,出版單位將於澳門南灣舊法院大樓舉辦展覽「行街睇戲」澳門環境劇場文件展。透過圖片、文宣、道具、錄像等,重訪二十年澳門環境劇場「事發現場」,並展示澳門劇場與城市發展共生的獨特性。 展覽於十一月二日下午三時開幕,開幕式邀得香港劇評人小西、本澳劇場創作者郭瑞萍、盧頌寧等以不同角度分享澳門環境劇場的創作現象。展期至十六日,開放時間由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查詢:(853)28351572或macautheatre@gmail.com。 發售地點 香港:實現會社/mccm bookshop 台北:唐山書店/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新北:有河Book/永和小小書房 高雄:三餘書店 花蓮:時光二手書店/時光1939 澳門:連勝街no.47 art space/边度有書/悅書房/澳門文化廣場


參考

劇團:
地點:
日期:

你覺得甚麼是環境劇場?

我覺得,不是在正規的黑盒劇場裡,無論是在戶外或室內,環境能引發創作者的靈感,使作品的內容與環境有連繫的話,就是環境劇場。

 

請問你曾參與的澳門環境劇場有哪些?

石頭公社的環境劇場作品及2012年的《當下‧此刻‧Here》。

 

其中最深刻印象的是哪些作品?為甚麼?你擔任的角色是甚麼?

2002年的《拾遺記》,是我第一齣參與的環境劇場,也是第一齣參與的劇場作品,當時環境給予我很強的衝擊,對海、水池(瀑布)、周圍灰色的建築至今都有很深的印象;

以及2011年的《凝視流動》,除了在澳門石頭公社舊會址演出外,我們也到了台北牯嶺街小劇場演出,我在兩地的樓梯上有一段舞蹈演出,於是便要讓身體去適應不同樓梯的環境,在石頭的樓梯比較有歷史和個人記憶的感覺,台北牯嶺街小劇場的樓梯看似較新,但也擁有它自身的歷史,這個適應至演出的過程印象很深刻。

還有2012的《當下‧此刻‧Here》,因為演出的空間是由我自己選擇的,我演出的地點在澳門文化中心的地庫,那裡還擺放了垃圾筒,整個氛圍無論在視覺、聽覺和嗅覺等方面都給了我強烈的感覺。

 

在參與的環境劇場中,有甚麼難忘的事情?

難忘的事情以上已提及,很難概括地說,主要是對環境有更深的感受。現在城市發展急促,很多地方當你平時經過時不會特意去注意,也很難坐在一個環境中慢慢去感受環境,所以藉著演出能真正地感受環境,也可以通過演出與別人分享自己從環境中得到的感受。

 

對比較正規的劇場,使用環境劇場的優缺點是甚麼?可否具體從參與的劇場中舉例說明。

正規劇場的配套當然完善很多,演出時感覺會較安全,基本上已有一套規定的公式可以遵從;環境劇場的配套相對沒那麼完善,而且有很多突如其來的變化,例如在《當下.此刻.Here》的演出經驗裡,因為場地在公共空間,演出時有大量行人會在其中經過或穿插,儘管現場有工作人員的安排,也有不少路人會探頭觀看;同時也要處理戶外不同時間的陽光、天雨等等因素,變化的環境是挑戰,但也是好玩的地方。在接觸環境劇場的初期,我都會有很多的擔心,但慢慢地覺得這是有趣的,自己的身體會變得更靈活去跟隨環境的變化。

 

你認為環境劇場在澳門出現的原因是甚麼?現況和前景是如何?

正規的場地不足,回看以前澳門戲劇界的資料,很多街頭演出的出現都是因為資源不足,缺乏正規場地或資金問題。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以我參演石頭公社的環境劇場來說,是因為導演比較喜歡創作與環境結合的作品,我也是在她的作品中開始接觸環境劇場的,漸漸也發現其他劇團也在各種類型的地方創作環境劇場。相信除了場地缺乏的原因外,環境劇場有趣的特質也許也是原因之一,環境可以幫助你說故事。當然,不同的創作者會根據自己的偏好去選擇在正規劇場還是環境劇場裡做創作。

林詠欣

被訪者:林詠欣

石頭公社成員。於2002年首次參與石頭公社的環境劇場《拾遺記──華文戲劇節》,其後一直熱衷於參與不同的種類演出。除演出經驗外,林從2004年開始致力投入於兒童藝術教育及藝術行政工作。

問卷收回日期:2013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