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甚麼是環境劇場?
現在的我,覺得環境劇場是融入特定環境中的演出,利用那個環境的特點或特質,作為創作的起點或元素。
請問你曾參與的澳門環境劇場有哪些?
我曾參與的澳門環境劇場:2002年《呼與吸的傳與奇》,2004年《仲等乜》,2007年《各自各精彩》,2010年《異國‧異想》,2012年《鄭家花月夜未央》。雖然當時《呼與吸的傳與奇》被界定為多媒體劇場,但這個於青洲修道院演出的作品,就是依當時的情況,或是今天我對環境劇場的定義而言,它絕對是一個環境劇場。當時整個演出是以修道院內不同的空間作為創作的起點,而整個劇場都是圍繞著一個以女子修道院為背景的故事發展。
其中最深刻印象的是哪些作品?為甚麼?你擔任的角色是甚麼?
最深刻印象的,是《呼與吸的傳與奇》及《鄭家花月夜未央》,因為《呼與吸的傳與奇》是我第一個接觸的環境劇場,而我擔任整個節目的統籌,亦是演員之一。雖然場刊內說創作的是龍植池及所有參與的演員,但因為當時紫羅蘭舞蹈團的演員包括我也是第一次接觸環境劇場,所以整個創作實際上是由龍植池作主導,而因為我擔任統籌的角色,所以比較了解每一部份的創作動機及內容設計,以及整個演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至於《鄭家花月夜未央》的印象深刻,是因為參與度高。除了整個節目的創作概念外,我還與郭瑞萍一起擔任聯合監製,也負責在其中一部份,表演中國古典舞。
在參與的環境劇場中,有甚麼難忘的事情?
我到現在還是很慶幸能參與《呼與吸的傳與奇》這個環境劇場,因為現在青洲修道院已經成為歷史了。能夠在這個如此特別的地方遭拆卸以前,因為演出而要走遍每一角落,實在是難得而且是可一不可再的經驗。當然,要在這個當時已是被遺棄的地方演出,要解決的問題真的不少,首先是要駁回水電。而修道院內的洗手間已經不能使用,所以需要民政總署找來一個流動厠所,給演員們及觀眾使用。
對比較正規的劇場,使用環境劇場的優缺點是甚麼?何否具體從參與的劇場中舉例說明。
對比正規的劇場,使用環境劇場的好處是環境是真實的,因此如果使用得宜,就會比一般正規劇場所搭建的佈景,叫觀眾更能投入及有印象,例如《鄭家花月夜未央》中<春江花月夜>的部份,在鄭家大屋的轎道演出中國古典舞,那環境可說是與演出的意境十分配合──三步不出閨門的少女就只能於月夜到家中的花園,漫步於花叢中,觸景生情,幻想著自己將來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此外,以《呼與吸的傳與奇》為例,因為演出的地點不是一般澳門人平時會到的地方,所以這個演出對一些當時的觀眾而言,直至現在仍然印象深刻。
而相對於正規的劇場,因為環境劇場沒有觀眾席,而且更甚的是沒有可以讓觀眾坐下來的地方,因此通常每次演出能夠容納的觀眾有限,而且在創作時更要多加考慮觀演角度及動線,有時就是演出的長度也要好好考慮。再者要考慮的就是演出的地方會不會為附近的民居帶來影響,就以《鄭家花月夜未央》而言,鄭家大屋附近均是民居,所以當時演出至最後部份的樂隊演奏,其聲浪會否影響到附近的居民也是我們當時要考量之處。
你認為環境劇場在澳門出現的原因是甚麼?現況和前景是如何?
我認為環境劇場在澳門出現,其一是因為澳門作為一個曾經的殖民地,歐式以及中西特色交融的建築不少,所以很多地方也能發掘作為有特色的環境劇場地點,甚至吸引外來的藝術家來澳創作環境劇場;其二是因為澳門的正規劇場本來就不夠,促使本地的創作者去找尋正規以外的演出場地。
現在隨著澳門的不斷發展,有特色的建築或地方可能快會消失,以及正規劇場在短時間內也不會增加的預設下,我相信現在以及可見的將來,不少澳門本地或是外地的藝術工作者還是會在澳門找地方創作更多不同的環境劇場。而隨著更多的環境劇場在澳門出現,澳門觀眾的要求也跟以往不同了! 個人認為在創作環境劇場時,要多加考慮那環境的歷史,豐富劇場演出的內涵。
被訪者:何雅詩
自幼習舞,曾赴紐約、葡萄牙及波蘭等地交流。大學時期至今不斷參與舞蹈演出、編創及教學,近年更嘗試舞評寫作。
問卷收回日期:2013年7月17日
Tweet